全市国土面积2911平方公里,辖17个镇、3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
三叠纪时期(2亿年前),兴义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兴义飞鱼”和爬行动物“贵州龙”等存在。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猫猫洞遗址就有古人类“兴义人”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兴义属夜郎国。
秦代设吏属象郡。
西汉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间司牂牁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南部将李恢率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以功封汉兴亭侯,始设汉兴县于今市境。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设附唐县于市境,为盘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辖之羁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
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统辖盘江八属。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改隶兴义府、添巡检分治捧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
民国二年(1913年),兴义县为大县,属贵西道。六年(1917年),兴义县为郎岱审检厅兼管。是年,贵西道署由安顺迁毕节,兴义县仍属贵西道。十二年(1923年)撤贵西道,兴义县直属省公署。二十一年(1932年)3月,兴义县划分为7区,7乡、6镇。二十四年(1935年)12月裁撤捧乍分县并入兴义县。二十五年(1936年)3月,全县改划为9区,56联保、266保、2634甲。三十四年(1945年)裁撤区署,各乡镇直属县政府,全县划为2镇、28乡、251保、1988甲。
1949年12月,兴义解放。
1950年,将民国时期所设保甲改为行政村组,全县划分为7个区,30乡镇、250村。 1951年11月,兴仁专区党、政、军机关迁兴义。辖10县。
1952年12月,设兴义专区(兴仁专区改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兴义专区)。
1956年。将盘县所属阿衣乡大部分划归兴义县,原属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同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属安顺专区。
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县。将安顺专区所属兴义县、兴仁县、盘县、普安(驻盘水镇)、晴隆(驻莲城镇)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入兴义专区。
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兴义专区辖9县、1特区。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原兴义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县。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兴义市。
1992年兴义将原10个区56个公社撤并建为26个乡镇、373个村。
2000年,兴义市辖21个镇、5个乡。
2003年8月2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兴义市黄草坝、坪东、下五屯、桔山4个镇、设置黄草坝、坪东、下五屯、桔山4个街道。
2017年,兴义市现辖8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5个乡,143个村委会、45个社区居委会。
2025年,兴义市现辖17个镇、3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
兴义物华天宝,物产富饶。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属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峰丛地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国第二个“金三角”,探明煤炭储量7.77亿吨,周边50公里范围内煤炭储量100亿吨以上。有金、铁、锑、钿,铜、汞、砷、硅、石英石、冰洲石,萤石、白玉石10余种矿产极具开发价值。市境水能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132条,大中型水库7座,蓄水量100多亿立方,水库与城镇、园区相邻,用水方便充足。兴义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电力通道和枢纽,地方电网实现了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四个县(市)间的220kV环网供电,较大地增强了地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兴义石斛、名贵兰花、金银花、生态绿茶、天然植物香料等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投资开发前景。
兴义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兴义地处珠江上游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结合部,距贵阳280公里、昆明290公里、南宁480公里,位于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该区域200公里半径范围内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可同时承接贵阳、南宁、昆明三个省会城市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多重辐射,境内南(宁)昆(明)铁路及汕(头)昆(明)惠(水)兴(义)等四条高速横贯市境,兴义环城高速如期建成,盘(县)兴(义)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兴义万峰林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25个城市22条航线,正在积极筹划开通国际航班。连接珠江的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西南成品油及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投用,形成了集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全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互联互通。
人口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兴义市全市常住人口101.4万人(户籍人口96.49万人)。
民族
兴义市有布依族、苗族、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35个民族在此居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4万人,占总人口的25.28%。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7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55.52亿元、145.69亿元、36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0.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816元、19593元,增长4.2%、6.7%;2024年综合经济实力排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5位。
兴义锐意创新,发展迅速。兴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聚焦州委“123456”总体思路和“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部署及“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紧扣市委“12345+N”高质量发展工作路径,全力推进“产业强市”计划,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兴义义龙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保护,生态优势持续厚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扎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安全“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完成113家企业162个隐患问题整改,立案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15起,生态环境安全总体可控。桔山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完成木贾三组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综合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9.4%。扎实推进2.1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监管,安全利用率达100%。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严格执行《万峰湖保护条例》,完成《黄泥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主要河流出境断面、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万峰湖(贵州段)获评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扎实推进“林长制”,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31.5亩、人工造林0.6万亩、退化林修复5.26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兴义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无废城市”创建扎实推进,鹏昇三期、华腾矿渣微粉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义龙新区获评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9%。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77.25万亩,实现总产值19亿元。
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强支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新型工业化蹄疾步稳。紧盯“一核两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振华三期、松浦磷酸铁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晖阳、东岛、鑫茂三个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建成投产,负极材料总产能达12万吨,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贵州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技改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必晟矿业、元豪铝业、圣鑫科技等项目建成投产,以铁合金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整体能耗强度降低20%。扎实开展“六个一批”工程,承龙煤矿、久兴煤矿技改扩能有序推进,兴富煤矿进入联合试运转,兴发煤矿建成投产,完成原煤生产121万吨,电煤保供113万吨。清水河、威舍毛家坡新型化学储能项目建成并网发电。全年火力发电达144.8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1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8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46.78亿元。义龙新区工业投资占比达75%,作为全州工业主战场的功能和定位进一步凸显,获评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单位。
兴义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州“两会”部署的工作任务,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战略,紧扣市委“12345+N”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产业强市”计划,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全力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力谱写兴义义龙现代化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兴义气候绝佳,生态宜居。兴义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地处北纬25度,东经104—116度,平均海拔1200米,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年均气温16℃,全年晴好天气200天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0000多个,空气指数优良天数达到10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空气罐头”“小春城”,是居住、养生、养老、养心的最佳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1.02%,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利于健康、疗养、运动、休闲和人居,曾先后获“中国羊肉粉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十佳最美丽风景城市”“中国十佳宜居生态城市”“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等二十余张城市和旅游的亮丽名片。
兴义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兴义地处中国西南黄金旅游线上,荟萃了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瀑布、地缝、洞穴、天坑、奇石等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兴义境内拥有5A级国家风景名胜景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贵州醇景区、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义龙山地旅游运动休闲博览园、黔西南州兴义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6个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11个3A级景区;阳光谷旅游度假区、万峰林旅游度假区、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度假区3个省级度假区。拥有何应钦故居、刘氏庄园、云湖山、泥凼石林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景区景点108余处。兴义还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景观最优美的沉积地质遗迹带,是一个真正的“喀斯特王国、古生物化石王国、沉积岩王国”。
兴义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三叠纪时期(2亿年前),兴义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兴义飞鱼”和爬行动物“贵州龙”等存在。有反映石器时代文化的猫猫洞、张口洞和“兴义人”。兴义历史上曾有200多年的建县史,先后走出晚清重臣张之洞、民国行政院长何应钦、交通部长王伯群、王电轮将军、黔系军阀鼻祖刘显世等历史人物,曾有过“兴义三姓人、半部民国史”之说。兴义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有传承千百年的“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民族节日,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在海内外享有“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之美誉,与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全面小康的40年,也是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济增量规模显著扩大。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我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兴义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7028万元迅速跃升至近年来的450.0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79年的128倍,年均增长12.6%,经济总量位居全州第1位、全省18个城区方阵第6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9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0:24.0:25.0;到1993年,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0:50.9:23.1;到2009年,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39.2:48.8;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2:34.8:56.1,与1979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98%,提高28.78个百分点。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总产值从1979年的5974万元增加到近年的68.61亿元,是1979年的114.85倍。农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3585万元增加到近年来的43.71亿元,是1978年的121.9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之初,兴义市主要以供水供电等民生国营工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改革40年来,逐渐演变为以煤炭、电力、冶金、白酒等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经济,工业实力显著增强。197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857万元,1991年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3亿元,1996年超过10亿元,达到10.59亿元,到2017年开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7.50亿元。近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引进新能源发电企业2家,生物质能发电企业1家,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投资逐年扩大,基础设施变化巨大。197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有130万元,1985年达到1198万元,1993年达到1.61亿元,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23.01亿元,近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31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5.32亿元,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79亿元;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444元、13407元,分别增长9.5%、11%,增速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全省18个城区方阵排名第四。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至560亿元,年均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0720元、16000元,年均增长8.4%、10%。探索推进“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2.15亿元,年均增长11.2%。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考核居于全省第一方阵前列。
2022年,全市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7.9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68.26亿元、227.35亿元、322.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1.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8.74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329元、17023元,增长4.2%、6.3%;综合经济实力排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19位。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2.4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69.69亿元、219.47亿元、33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7.13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975元、18370元,增长3.9%、7.9%;2023年综合经济实力排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0位。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7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完成55.52亿元、145.69亿元、362.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0.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5816元、19593元,增长4.2%、6.7%;2024年综合经济实力排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25位。
新型城镇化内涵升级。深入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完成《兴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北环线、金州大桥、盘兴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湖南街、街心花园、大佛坊等5个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实施。改造棚户区3915户、老旧小区90个、背街小巷500条,新建(改造)地下管网123.37公里。将军环线上品湾段、甘河路等5条市政道路建成投用,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1000余个、新能源充电桩200余个。争取“保交楼”项目资金15.15亿元,樾山府、海天阳光城等25个项目14916套住房顺利交付,有效化解恒大、公园里等一批问题楼盘。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全省“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城镇品质持续提升。成功打造公园里、万鑫广场等一批消费场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丰富完善,马岭河夜间消费集聚区获评“省级商业步行街”“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